秦代前后毛笔形制产生了重大革新,主要是笔头与笔杆联结方 式一改以往将毛裹在笔杆外的做法,而采用将笔杆一端掏空,将笔 头纳入腔中。历史上曾有秦代蒙恬发明毛笔的说法,不过只是传说 而已。唐代徐坚等撰的《初学记》卷二十一云:“曲礼云,史载笔,士 载言,此则秦之前已有笔矣。盖诸国或未之名,而秦独得其名,栝更 为之损益耳。”
晋崔豹撰《古今注》中作了更详细的说明:“牛亨问 : ‘自古有书契以来,便应有笔,世称蒙恬造笔,何也?’答曰:‘蒙恬始造,即秦笔耳。以枯木为管,鹿毛为柱,羊毛为被,所为苍毫,非 兔毫竹管也。’ ”w即认为是蒙恬对毛笔形制作了重大改进。其中值 得注意的是,笔头制作已经由“柱”和“被(披)”两个部分组成,与 后代完善的毛笔制法已很接近。考古发现证实了秦笔的形制,1975 年12月,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古墓中出土了三支秦时的毛笔,其制 法就是将笔头插入竹竿端部管腔内的。
两汉毛笔在沿袭秦制的基础上,制作技艺更加讲究,笔的形 式、种类也更加丰富。王羲之所撰《笔经》云:“汉时诸郡献兔毫,出 鸿都,唯有赵国毫中用。时人咸言‘兔毫无优劣,管手有巧拙。’…… 诸郡毫唯中山兔肥而毫长可用。” 说明汉代毛笔制作已具有较成 熟的经验,认识到毛笔的质量与笔毛原料有关,而更重要的是与笔 工制作技艺的“巧”与“拙”有关。由于对技艺的重视,东汉时开始在笔上出现制笔工匠 或作坊的名号。如1972 年在甘肃省武威县磨 嘴子的两座东汉墓分 别出土两支毛笔,一支 笔杆上刻有隶书“白马 作”,一支刻有“史虎 作”,是迄今为止发现 的最早刻有名号的古代毛笔实物。
1931年在西北地区古居延泽(今甘肃省额济纳旗一带)发 现属于西汉末或东汉初年的一支毛笔,人们把它称为“汉居延笔” o其笔杆为木制,一端被劈成六片,兽毛笔头夹在中间,上下用细麻缠 束。它的最大特点是笔头用坏后可以脱卸和更换,古人常说的“退 笔”、“易柱不易管”即源于此。师皇室贵族们使用的毛笔则更重 “丽饰”,王羲之《笔经》中有“昔人或以琉璃、象牙为笔管,丽饰则 有之,然笔须轻便,重则踬矣”。表明汉时毛笔不仅作为书 写工具,已开始具有工艺装饰品的性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