隋唐时的笔以笔毫短而硬为主要形制,其中较著名的有“鸡距 笔”,鸡距即雄鸡跖后突出像脚趾的部分,因锋短且犀利如鸡距,故 名。白居易曾作《鸡距笔赋》称赞此笔:“不像鸡之羽者鄙其轻薄, 不取鸡之冠者恶其柔弱。斯距也,如剑如戟,可击可缚。将为我之毫芒,必假尔之锋锷。遂使见之者书狂发,秉之者笔力作。”
表明了此 笔劲健的特色。随着唐代绘画技法和书法、书体、书风日趋多样,对 毛笔的特性也必然提出多样化的要求。至中唐时,长锋笔开始应运 而生。柳公权曾有帖云:“近蒙寄笔,深慰远情。但出锋太短,伤于劲 硬。所要优柔,出锋须长,择毫须细,管不在大,副切须齐。副齐则波 折有凭,管小则运动省力,毛细则点画无失,锋长则洪润自由。” [2]长 锋笔的出现对书画艺术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。
在唐代,安徽宣 州成为全国制笔业的 中心,所产的紫毫笔 (即兔毫笔)名冠天 下。唐代许多文学家有 诗文称赞宣笔,大诗人 白居易在《紫毫笔》诗唐李绰《尚书故实》
中写道:“紫毫笔,尖如锥兮利如刀。江南石上有老兔,吃竹饮泉生 紫毫。宣城之人采为笔,千万毛中拣一毫……每岁宣城进笔时,紫毫之价如金贵。”当时宣城除了向朝廷进贡毛笔,还要进贡兔毫,唐代段公路《北户录》记载:“宣州岁贡青毫六两,紫毫三两,次毫六 两。”
唐代出现了一批制笔名家,主要有宣州陈氏、铁头、黄晖等。陈 氏系制笔世家,宋邵博《闻见后录》记载:“宣州陈氏家传右军《求 笔帖》,后世益以作笔名家。柳公权求笔,但遗以二支,曰公权能书 当继来索,不必却之。果却之,遂多易常笔。曰前者右军笔,公权固 不能用也。”说明不同的书法家对笔性的要求是不一样的,王右军 喜好的笔柳公权却不一定适应。铁头见段成式的《酉阳杂组》:“开 元中笔匠名铁头,能莹管如玉,莫传其法。” [3]黄阵见于唐代诗僧齐己 的《寄黄晖处士诗》:“蒙氏技传黄氏子,独闻相继得名高,锋芒妙夺 金鸡距,纤利精分玉兔毫。” 说明黄晖以制鸡距笔著称。